说起莫皇令的来源,倒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大约在一百多年前,一年一度的莫国庆典活动上,时任畿中道何阳州知州的张松曾犯下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错误——当着众位官员的面,问他们莫国全国有一共几个道。
按理来讲,在场的人都是一方父母官,这种基本中的基本问题不应该有人回答不上来才对。
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场竟然有数十人不知道此事。
这,令当时的莫皇温振异常震怒的同时,也使得他思考起一个问题,那就是莫国的官员选拔制度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
当时的官员选拔制度,主要是以举荐为主,通过当地官员在民间挑选出足智多谋,心思缜密的人,并向上一级举荐,待完成一共三期考核后,就可正式上任地方官了。
这就是典型的察举制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弊大于利。
温振对这种所谓的察举制度的不满显而易见,而正巧当时朝堂上掌管人才选拔的大臣提出了一个特殊的想法:成立专门用于培养官员的学校,用于培养人才。
这种想法,无疑是非常前卫,非常具有创造力的。
温振吸取了这位大臣的建议,在全国各道的道城都成立了名为“官塾”的学校,用于为莫国朝堂培养相对应的人才。
不过,温振与那位大臣的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谁人能够进入这所“学校”学习。
察举制之所以存在弊端的原因,就是因为举荐官员上的不透明。
尤其是那些富商的孩子,通过所谓“献金”的方式,几乎百分比可以获得提名,再加上其父辈的关系,所谓的考核也仅仅局限于形式。
这样一来,无论是寒门子弟,还是远不如寒门子弟的人,他们的上升道路就被堵死,除了种地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选择。
此等问题届时还引发过一阵阵骚乱。
好在温振是一位非常具有实力的君主,他敏锐地洞察到了当下官塾所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地对其进行了改良。
考试!
与之前夫子们所阅读的“之乎者也”不同,官塾考试的难度除了莫国的基本信息之外,还着重注意考察考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曾经有这样一个问题——倘若当地突然爆发了瘟疫,男女老少纷纷无力倒地,作为当地的主政官员,应该如何是好?
单单留心于死记硬背的考生们在此次考试中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少数的优秀学子脱颖而出,成功进入官塾学习,并走上了为官的道路。
而这一届学子中,最为著名的学子莫过于长孙战,他在家庭毫无背景的情况下一路步步高升,成功做到了右方丞相一职,可谓是位极人臣。
官塾考试制度的成功极大程度上将莫国逐渐失控的人才选拔制度拉回了正轨,其选拔出来一批优秀的学子也成为了国家的人才储备,为莫国历史上的“和兴之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