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星记忆力很好。
哪怕已经隔了那么久,周依依在自传里留下的文字还历历在目。
这段日子里,在忙碌之余难得的闲暇时刻,宁星其实一直在想,周依依曾经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她在贫民窟的孤儿院长大,后来又被接回了公爵家,这意味着,她小小年纪就同时体会了最残酷的贫穷地狱和最穷奢极欲的富贵天堂。
哪怕是一个心智成熟的大人,短时间内经历了如此剧变,都会因为无所适从而性格大变,更别提周依依当时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子。
小女孩周依依前一天还挣扎在生死线上,为如何多搞一支营养剂而绞尽脑汁,今天就被迎入了金碧辉煌的“天堂”里,从此养尊处优衣食无忧,为数不多的小烦恼也不过是亲生父母的厌弃和周围人的嘲弄鄙视。
但是......那些真的是不值一提的“小烦恼”吗?
宁星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提及贫民窟,普罗大众脑海里总是会浮现饥饿、血腥、犯罪、凶残等等负面事物和词汇。提及贫民窟的孩子,大家也会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野猴子般的小人。
但是,真正的贫民窟和普罗大众的脑海里可能有点出入。
一件可能有点反常识的事情——穷人更讲究信誉。
因为穷,因为环境恶劣,所以一个人单打独斗是活不下去的,必须得互相帮助,才能在残酷的环境里挣扎求存。
一个穷人如果冷酷无情自私自利,那么邻居们也只会冷眼看他饿死病死。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有信誉讲义气的好人,那么当你饥肠辘辘时,街坊邻居也会从自己的口粮里省下一口给你,因为他们知道未来一定能得到你的回报。
早些年,那些闯关东的破产农民们,一穷二白,赤手空拳,就是依靠着“人情”和“信誉”,才能在东北这片苦寒大地从无到有,繁衍生息。
说来也是讽刺。
正是因为贫民窟里的住民都是被主流社会丢弃的废品和垃圾,他们反而没有收到太多社会“规训”。
他们不会追求什么断情绝欲永远理智,那是高等公民的审美趣味,他们还处于马斯洛需求的第一层——生理需要,即食物和安全的住所。
出于这种需求,贫民窟里的原住民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互助团体,不同的互助团体又形成了不同的自治社区,不同的自治社区又形成了不同的规则。
周依依就是在这样“虽然缺衣少食,但是互帮互助”的环境里长大的。
她是被救济院收养的孩子,所以她懂事以来就一直在遵循一个规则——人人爱我,我爱人人。
能在贫穷窟开的救济院,里面的工作人员自然心怀大爱,差不多相当于半个圣人了。
所以,又一个“反常识”的事情出现了,周依依虽然缺衣少食,经常饿肚子,但是她并不缺爱。
与之相对的周家,看似应有尽有,他们给周依依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却唯独没有给周依依“爱”。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