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峰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朱皇帝的问题,反而没头没脑的问道:“敢问岳父大人,倘若这一次来的不是真倭,那么沿海卫所诸多卫所的指挥使、千户、百户,乃至于普通的卫所军士,他们又为何要跟那些人搅在一块儿?”
朱皇帝微微皱眉,说道:“他们跟那些人搅和在一块儿,自然是因为有利可图。”
杨少峰嗯了一声,说道:“不仅仅只是有利可图,更多的,还是这些人根本不知道害怕。”
明初的军士,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早期就跟着朱皇帝打天下的士卒,称之为“从征”。
第二种是从胡元那边投降过来的士卒,称之为“归附”。
第三种是因为触犯律法而被编入军籍,称之为“充军”。
第四种则是从家里有兄弟三人以上的百姓家中征召,称之为“垛集”。
这四种情况,其实应对了四种不同的心态。
第一种的“从征”们早期就跟着朱皇帝打天下,他们图的是什么?
不排除有人图的是子孙后代不用像自己一样被胡元官府欺压,但是更多的,恐怕还是抱着马上搏封侯的心态。
再不济,也得拼一拼,争取能吃上皇粮。
第二种的“归附”,他们是怕了,或者看清了局势,或者被上官裹挟,所以选择投降,其中尤以蒙古军士的数量为最多,朱皇帝北伐时冲杀最狠的也是他们。
第三种“充军”,这个实在没什么好说的,这些人的存在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军心,甚至还直接拉低了军士的地位,卫所制的崩溃,跟这个其实也不无关系。
第四种的“垛集”,这个同样也是卫所制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垛集带有强行征召的性质。
敲黑板。
明朝初期,那些指挥使、千户、百户之类的军官,大多都是除了充军之外的其他三种兵丁积功升上来的,其中以第一种类型出身的军官为最多。
而朱皇帝因为不学无术也好,还是被人坑了也罢,反正军户世袭制这么个玩意儿是早早的就被他给搞出来了。
换句话说就是,这些兵丁们除了因为开国初期还在打仗等原因而能够受到朱皇帝的优抚,其他方面已经没了什么出路。
至于将领……几乎都是死人堆里打过滚的狠茬子,偏偏老登给的待遇又说不上多好。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如果单纯的按照军功计算,很多指挥使、千户甚至百户的军功是足以封爵的,哪怕混不到侯爵,起码也能混个子爵或者男爵。
而老登是怎么干的?
直接不封子爵和男爵,让这些将领们世袭指挥使、千户、百户。
对于普通的军士们而言,这很不公平,因为指挥使的孩子以后是指挥使,千户的孩子以后是千户,偏偏俺们这些大头兵的孩子以后还得做大头兵?
但是对于很大一部分将领而言,这同样很不公平,因为俺们拎着脑袋跟你老朱打天下,图的是从龙之功,图的是马上封侯,现在特么的封侯捞不着也就算了,关键是你丫连个子爵、男爵都不给,还要俺们的子子孙孙再给你朱重八当兵打仗?
所以,军户世袭制既得罪了将领,同时也得罪了军士,堪称是两面不讨好的典范。
要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杨少峰当初在灵山卫等卫所进行改制的时候,也不会推行的那么顺利。
同样的,也是因为这些乱七八糟的原因,所以这些将领、军士们才会因为有利可图,而跟那些乡贤士绅们搅和在一块儿。
当然,这里面牵扯到的军士数量肯定没有多少,但是牵扯到的将领数量则是肯定不会少。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