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书院 束发枉学祝英台(一)(1/2)
三月阳春,杏花初绽,江南春盛,京城里也正是桃红柳绿的好时节。古人都说春日正是读书时,所以,约定俗成的,春日也便正是各府书院学子们入学的日子。
这一日天朗气清,论黄历也宜出行,南北仕宦达官家的儿郎,近些的三三两两都一大早便聚集到了京郊应天书院里,至于那路途遥远的,有些几日前便早早来了,有些却许是路上耽搁了,大抵还要再等上几日。
从百余年某位院正上任起,应天书院的声名,竟已渐渐盛过太学,引得举国上下无数科考学子们趋之若鹜。那时太学久已被皇室宗亲与王亲贵戚们所占,多的是乌烟瘴气。虽有名师在学,虽归朝廷管辖,沾得无尚荣光,却依旧渐而式微。如今,太学上下,近乎已成了皇室内外亲眷斗鸡走狗之所,而应天书院却成了天下读书人欲近之地。
也是从那时起,不知为何,应天书院入学的日子便定的不死了。也就是说,再没有非哪一日到不可的死命令,但凡是家中未居京城的,便是过了今日还未至,十日前后到了便都不算错过。即使第十一日方到,顶多也就抄写几篇诗赋文章的惩罚,也便算是过去了。这一规矩,各府其他书院是少有的。
也因是这等与众不同之处,惹得这书院在京城内外早已是众说纷纭。有人说,都是因为早年间定下这规矩,院正与人为善,因此体谅学子们路上耽搁意外的难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也有的人说,只因到应天书院求学的多是仕宦达官家的子弟,院正这番作为,想是怕得罪了高官贵门,变相阿谀奉承而已。
这等说辞,风风雨雨早传了近百年,当年定这规矩的人自然早已作古,应天书院的院正前前后后因着各种缘故也早不知换了多少个,只是这规矩却从没有改过。同样的,百姓们的纷纷议论也未曾休止过。
名师出高徒,亦是高徒成就名师,有人说,非是应天书院里的先生们教的多好,皆只因书院里的学子,个个出自高门,早有贵人指点的缘故。书院因谁而优,因谁而劣,也是许多学子与看客们议论的谈资。只是,各说各的,谁也不曾往心里去罢了。
今日恰到的大抵都是家居京城的公子哥们,他们离的近,自然不消提前几日赶路。但同是今日到学,有的早早便来了,有的……到现在还不曾见半点人影。虽说到这儿入学的多是权贵子弟,院正与先生们倒也不怕得罪。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